學術研究徵求收養經歷受訪者 - 家庭

Jake avatar
By Jake
at 2020-05-04T20:58

Table of Contents


本文為代發,若對此研究有興趣並願意受訪請直接聯絡文中研究者!
謝謝大家幫忙

———————————————————

大家好!我是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碩士生王晴,指導老師是陳婉琪教授。

我的碩士論文主題為「不同收養形式的家庭認同實作」,研究目的是想理解:在不同形式的收養關係中,家庭成員之間是如何實踐其家庭認同並且「成為一家人」?

◎ 希望能找到:

1. #國內從小具有「#被收養」身分,也就是在戶籍謄本上可看到「養子」或「養女」的標示。但不包含繼親收養(被父母的再婚對象所收養)。

2. #已成年(18歲以上)的受訪者。
如果您願意受訪,或有任何疑問,歡迎寄信到[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絡。謝謝!

———————————————————

◎ 我想研究什麼?

大眾普遍認為,有血緣關係的近親收養,能讓孩子的家庭認同比較穩固,但是否實際上的狀況是更加複雜的?孩子會不會產生「媽媽變成阿姨、阿姨還是媽媽?」的困惑,或是成為了需要兩邊都討好的 #夾心餅乾 呢?另一方面,透過陌生人收養或機構收養的孩子,親子之間如何面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彼此?又如何面對具有血緣連帶的生父母?

因此,這項研究主要想探討的問題是:


華人社會的「血緣」觀念,在不同形式收養家庭(親戚收養、私下陌生人收養和機構收養)下,對被收養者的家庭認同影響程度是否有所不同?他們的家庭認同形塑歷程又會以何種樣貌呈現呢?

◎ 如何進行訪談?

1. 本研究將以1~2次的 #個別訪談進行,訪談約需一個半小時左右。

2. 訪談地點:受訪者方便的咖啡廳或其他談話空間。如果不方便見面或因應當前疫情,也可以用Google Meet、Skype等通訊軟體線上進行。

3. 訪談過程中將會 #錄音,以便後續研究分析使用。

4.受訪者之個人隱私會被加以保護,並在論文中引用訪談內容時,以 #匿名 的方式保密呈現。

若您符合以上敘述,願意與我分享您的家庭故事與成長經驗,誠摯期盼您提供寶貴的經驗以豐富研究內容,訪談結束後將會致贈小禮物以表感謝!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Tags: 家庭

All Comments

沒成家就活該

Andrew avatar
By Andrew
at 2020-04-26T07:48
家裡共三個小孩 哥哥妹妹都已經成家有小孩 只剩我沒結婚的打算(同性戀) 雖然現在已經婚姻平權 但我對於婚姻本身就不嚮往 回到問題... 每當爸媽要買什麼 例如手機壞了,只會跟我說 機車壞了,只會跟我說 需要用到錢,只會跟我說 我知道雖然哥哥妹妹已經成家 需要顧自己的家庭 但父母遇到問題總是第一個跟我抱怨 我 ...

爸爸總是熬夜

Sandy avatar
By Sandy
at 2020-04-23T00:40
大家好,小弟第一次來此版 若有觸犯版規煩請告知 事情是這樣的,我爸目前60歲了 大約三個月前檢查出高血壓 那陣子吃藥之後有控制下來 但最近又開始熬夜 (幾乎)每天都12點之後還沒睡,而且都會吃宵夜(雞排、泡麵等等的食品) 一開始我都直接跟他說少吃點這個,早點睡 但他都只是敷衍的回答,隔天還是買宵夜熬夜 ...

罵譚德塞被父親痛罵無恥,如何回應?

Isabella avatar
By Isabella
at 2020-04-13T10:13
說實在,WHO的防疫大家真的滿意? 事情沒做好就算了,還攻擊台灣? 是在哈囉? 小弟只是在FB表示:譚德塞丟WHO的臉。 結果父親看到就開始暴怒叫我刪掉: (1) 公司看到你Po這種東西會被炒魷魚 (2) 家裡出了一個1450,實在無恥! 傻眼到不行...... 我不是很想刪,目前父親很不爽我,叫我滾 ...

恨媽媽的心情無法解

Candice avatar
By Candice
at 2020-04-13T03:22
我媽可能對許多人而言不嚴重 但對我已經很痛苦 她動機是好的 但沒有人所有事情都符合她所謂好的價值觀 這時她就會生氣到歇斯底里甚至暴怒 但就是從不管我是怎樣的人 縱使說了我的想法 她只用她的經驗出發 縱使她理性無法說理 但她總覺得是別人的錯 但經驗這東西是case by case 說穿也只是個平均 ...

家裡有無法溝通的人

James avatar
By James
at 2020-04-09T13:05
老實說 這也算是父母造成的 妹妹個性也有關 個人建議 顧好自己 對於妹妹 該管教也是要管教(聽不聽不管 基本道義有就好) 父母不願意您管教 是因為手心手背都是肉 但說實話也是管不動 若有一天在外惹大事了 會不會變成社會新聞? 然後到時又怪家人沒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