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獨立 - 家務
By Isabella
at 2010-11-17T10:44
at 2010-11-17T10:44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anniechu4 (安妮)》之銘言:
: 我也有同樣的感覺
: 只不過有這種觀念的是我娘
: 從高中畢業後,由於實在無法跟家人培養出親密關係
我覺得有時候不見得是有沒有機會培養的問題
而是個性上的習慣
從小就住家裡,說不定還是會厭倦家人的叼唸或爭執
成天想著很想遠離家人搬出去住
或許與家人多相處可以培養感情,但也可能只是增加摩擦而已
: 就這樣過了十年獨立的日子,雖然錢存的不多
: 但生活自在,經濟獨立
我可以完全理這種感覺
: 直到父親生病,已出嫁的姊姊和媽媽不斷疲勞轟炸勸我搬回老家
我覺得姊姊自己做不到的事
不應該只是因為妳未婚就要求妳做
: 半年前,父親過世,頓失伴侶的母親說"現在家裡只剩下我們兩個人,要互相關心扶持"
但是她現在給妳的不是只有關心扶持
而是在帶給妳壓力和拘束
: 加上生活習慣不同,愛乾淨的媽媽看不慣我懶散的生活態度,每每大發雷霆
: 每天衣服用手洗,放假是在家作家事的時間,連被子怎麼折都要規定
: 隨性慣了,實在是不習慣
生活習慣是最難磨合的東西
連夫妻都可能會這個問題大吵一架
何況是身為長輩的父母親
: 雖然大家都宣傳住家裡的優點,但說實在,我一點都不需要
: 生活起居我可以自己處理,洗衣吃飯也不是什麼難事
這個我完全可以理解 XD
: 加上自己是個阿宅,每天與電腦為伍成性,也成了媽媽嫌棄的點
我覺得只要自己的生活目標確定,不是一事無成
那在其它時間能隨自己的喜好生活有何不可
很多事在長輩眼中都叫做沒有意義的事
只有善與親戚朋友交,賺大錢做大事業,能夠拿出去說嘴
才是真正子孫該做的事情
: 認為我漠視她,她不受關心,很丟臉,不敢跟親戚朋友說家裡的狀況
: 於是她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在晚上11點開始精神轟炸
: 同時給予情緒上的威脅,透露出想自殺的意念,又強辯說不是
這部份我倒覺得妳可能要稍微關心她一下
妳媽媽失去了生活打拚多年的伴侶
生活重心頓失,大姐嫁人後如撥出去的水
身邊只剩下妳當成心靈的慰藉
她用的方法不對,只造成對妳的拘束和不滿
但是有一部份是因為她還沒走過她的壓力過度期
妳不需要去犧牲自己過多的生活
不過偶爾在她心情比較不浮躁時,試著跟她簡單聊個天
或許可以慢慢將她心裡的壓力抒發出來
也比較不會有那麼激烈的心情了
: 因此她認為自己教育失敗,養出了個認為父母是負擔的女兒
: 和親戚朋友比較之下覺得非常沒面子
我相信妳不是覺得他們是負擔
只是單純的沒辦法做到依戀而已
: 偏偏我跟原po一樣,覺得出錢應該,出力沒問題,就是無法在情感上投入
: 很想搬回北部,又被批評"搬出去是為了更好的工作,而不應該是為了逃離媽媽"
: 但是,為了自由,也為了相處上的和諧,避免同住一個屋簷下的衝突,
: 擁有想搬出去的念頭,難道不對嗎?
: 她覺得我不投入很痛苦,我也覺得硬要投入很痛苦,
: 為什麼一定要照她的意思作?
: 為了避免吵架,已經學著盡量不表達意見
: 但是在聽到某些荒腔走板的建議時,仍然忍不住回嘴
: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尤其在媽媽眼中,這就是忤逆,不肖吧.....
: 但我未來還是要擁有獨立的人生,很想請她學著先放手
: 媽媽,請你理解你有個和家人不親的女兒,好嗎?
我最喜歡前面文章曾提過的一句話
「我們都沒錯,只是不適合」
我們最辛苦的地方是「說不出口」
總覺得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很不孝,尤其在別人眼中
我們要求的只是屬於自己的生活圈
在別人口中卻成了大逆不道
我姐也告訴我:「如果以後你小孩這樣對你,你會怎麼想!」
我沒回話,因為不想吵架
只在心裡想著:「那表示我和自己的小孩關係建立失敗」
最多人的說法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不相合的價值觀
硬要強迫自己去習慣一個自己不習慣的人
真的對兩方是件好事嗎?
或許真要等失去之後,才知道自己會不會後悔,誰也說不準
但在失去前讓兩方精疲力竭,又未必是件好事
看到原po的文章,雖然情況不完全相同,但感同身受
很欣慰遇到一個跟自己相類似的人
一起加油 :)
不過還是要小小建議一下
妳媽生活頓失重心,一時的不適應在所難免
妳不用勉強自己太多,但在平和時期可以試著去跟媽媽聊聊
也以建議她去嚐試結交朋友群(公園跳舞等)
讓她從內心的失落中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或許妳們的衝突可以有些許的改善也說不定
還是希望妳可以開心地過自己的生活喔^^
--
上弦月天邊眺望 黃嘴角鴞林間低唱
嫣紅野櫻沿路綻放 潺潺流水山谷空響
怡然桶後林道旁 沈醉其芳
--
: 我也有同樣的感覺
: 只不過有這種觀念的是我娘
: 從高中畢業後,由於實在無法跟家人培養出親密關係
我覺得有時候不見得是有沒有機會培養的問題
而是個性上的習慣
從小就住家裡,說不定還是會厭倦家人的叼唸或爭執
成天想著很想遠離家人搬出去住
或許與家人多相處可以培養感情,但也可能只是增加摩擦而已
: 就這樣過了十年獨立的日子,雖然錢存的不多
: 但生活自在,經濟獨立
我可以完全理這種感覺
: 直到父親生病,已出嫁的姊姊和媽媽不斷疲勞轟炸勸我搬回老家
我覺得姊姊自己做不到的事
不應該只是因為妳未婚就要求妳做
: 半年前,父親過世,頓失伴侶的母親說"現在家裡只剩下我們兩個人,要互相關心扶持"
但是她現在給妳的不是只有關心扶持
而是在帶給妳壓力和拘束
: 加上生活習慣不同,愛乾淨的媽媽看不慣我懶散的生活態度,每每大發雷霆
: 每天衣服用手洗,放假是在家作家事的時間,連被子怎麼折都要規定
: 隨性慣了,實在是不習慣
生活習慣是最難磨合的東西
連夫妻都可能會這個問題大吵一架
何況是身為長輩的父母親
: 雖然大家都宣傳住家裡的優點,但說實在,我一點都不需要
: 生活起居我可以自己處理,洗衣吃飯也不是什麼難事
這個我完全可以理解 XD
: 加上自己是個阿宅,每天與電腦為伍成性,也成了媽媽嫌棄的點
我覺得只要自己的生活目標確定,不是一事無成
那在其它時間能隨自己的喜好生活有何不可
很多事在長輩眼中都叫做沒有意義的事
只有善與親戚朋友交,賺大錢做大事業,能夠拿出去說嘴
才是真正子孫該做的事情
: 認為我漠視她,她不受關心,很丟臉,不敢跟親戚朋友說家裡的狀況
: 於是她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在晚上11點開始精神轟炸
: 同時給予情緒上的威脅,透露出想自殺的意念,又強辯說不是
這部份我倒覺得妳可能要稍微關心她一下
妳媽媽失去了生活打拚多年的伴侶
生活重心頓失,大姐嫁人後如撥出去的水
身邊只剩下妳當成心靈的慰藉
她用的方法不對,只造成對妳的拘束和不滿
但是有一部份是因為她還沒走過她的壓力過度期
妳不需要去犧牲自己過多的生活
不過偶爾在她心情比較不浮躁時,試著跟她簡單聊個天
或許可以慢慢將她心裡的壓力抒發出來
也比較不會有那麼激烈的心情了
: 因此她認為自己教育失敗,養出了個認為父母是負擔的女兒
: 和親戚朋友比較之下覺得非常沒面子
我相信妳不是覺得他們是負擔
只是單純的沒辦法做到依戀而已
: 偏偏我跟原po一樣,覺得出錢應該,出力沒問題,就是無法在情感上投入
: 很想搬回北部,又被批評"搬出去是為了更好的工作,而不應該是為了逃離媽媽"
: 但是,為了自由,也為了相處上的和諧,避免同住一個屋簷下的衝突,
: 擁有想搬出去的念頭,難道不對嗎?
: 她覺得我不投入很痛苦,我也覺得硬要投入很痛苦,
: 為什麼一定要照她的意思作?
: 為了避免吵架,已經學著盡量不表達意見
: 但是在聽到某些荒腔走板的建議時,仍然忍不住回嘴
: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尤其在媽媽眼中,這就是忤逆,不肖吧.....
: 但我未來還是要擁有獨立的人生,很想請她學著先放手
: 媽媽,請你理解你有個和家人不親的女兒,好嗎?
我最喜歡前面文章曾提過的一句話
「我們都沒錯,只是不適合」
我們最辛苦的地方是「說不出口」
總覺得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很不孝,尤其在別人眼中
我們要求的只是屬於自己的生活圈
在別人口中卻成了大逆不道
我姐也告訴我:「如果以後你小孩這樣對你,你會怎麼想!」
我沒回話,因為不想吵架
只在心裡想著:「那表示我和自己的小孩關係建立失敗」
最多人的說法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不相合的價值觀
硬要強迫自己去習慣一個自己不習慣的人
真的對兩方是件好事嗎?
或許真要等失去之後,才知道自己會不會後悔,誰也說不準
但在失去前讓兩方精疲力竭,又未必是件好事
看到原po的文章,雖然情況不完全相同,但感同身受
很欣慰遇到一個跟自己相類似的人
一起加油 :)
不過還是要小小建議一下
妳媽生活頓失重心,一時的不適應在所難免
妳不用勉強自己太多,但在平和時期可以試著去跟媽媽聊聊
也以建議她去嚐試結交朋友群(公園跳舞等)
讓她從內心的失落中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或許妳們的衝突可以有些許的改善也說不定
還是希望妳可以開心地過自己的生活喔^^
--
上弦月天邊眺望 黃嘴角鴞林間低唱
嫣紅野櫻沿路綻放 潺潺流水山谷空響
怡然桶後林道旁 沈醉其芳
--
Tags:
家務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弟弟對家人很刻薄
By Frederica
at 2010-11-16T23:44
at 2010-11-16T23:44
英最新研究 獨生子女較快樂
By Connor
at 2010-11-16T07:51
at 2010-11-16T07:51
過於獨立
By Lauren
at 2010-11-15T16:18
at 2010-11-15T16:18
支持遠比保護重要
By Olive
at 2010-11-15T06:40
at 2010-11-15T06:40
怎麼愛自己的爸爸或媽媽?
By George
at 2010-11-14T20:44
at 2010-11-14T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