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愛的母親 - 家務

By Eartha
at 2015-05-14T14:13
at 2015-05-14T14:13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wanan (嘻嘻)》之銘言:
: 我有媽媽,但是沒有母愛。
: 從小到大,她的種種行為都會暗示出她對你這個「人」不感興趣,她甚至不認為你是個「人」,她認為你是她的「什麼東西」。對於你喜歡的事情她會刻意表現出不在乎的樣子,例如在學校有高興的事情和她分享,你可以感覺到她並沒有認真聽,並且會馬上把話題轉移到她想要講的事情上。當然悲傷的事情也沒辦法和她分享,因為她缺乏同理心,而且一樣會轉移話題。她要你知道,你重視的事情不重要,我的才重要。她從心靈上霸凌你。
: 從小到大,都是先她,再你。她個性很急躁、沒耐心,當她沒耐心的時候就會發脾氣,這時候就會殃及你。記得才在幼稚園的年紀,有時候犯錯她就會捏我捏到瘀青。「我看到你就討厭」、「生你沒用、廢物」、「沒人會喜歡你」、「你為什麼不去死一死」這是當我還是一個孩子,不順從她之後常聽到她對我說的話。做為她的小孩,為了生存必須要看她的臉色,隨時觀察她多變的情緒。你必須要先滿足她的需求(這也是她生你下來的目的),然後她才會給你一點小甜頭。
: 她很會操控人,強烈的約束你。她常常跟你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她要你每件事都照她的方法去做,因為她的方法比較好,你的比較差。她是對的,你是錯的。她的想法比較好,而你的想法不重要。你做的所有事,即使只是倒個開水,她都有意見。只要你開始做事情她都會在旁邊觀察,然後跳出來糾正你。例如你和人講電話,她會把電視轉小聲然後偷聽你的談話內容,等你結束談話時她會糾正、評價你。同時她也會阻止你向外面的世界探索,告訴你「外面的世界非常危險,你最好聽我的,不准去嘗試」,出於她自身的恐懼,目的是把你緊緊地綁在身邊。
: 不過她是一個還不錯的演員。在外人眼裡她是一個很盡責的媽媽。為了小孩犧牲自己的一切,對小孩噓寒問暖,給予豐富的物質生活blahblahblah,甚至會覺得她是一個對小孩太好,太過溺愛小孩的媽媽。「她的小孩不知感恩,真是不孝。」然而只有和她親近的人才懂得箇中的無奈。
: 小時候總是想討好她,渴望得到她的愛與關注,當然,從來沒有成功過。現在長大了,心中對她充滿著厭惡以及怨恨。家裡的成員都想遠離她,就連爸爸也是能和她減少接觸就減少。看到她現在在家裡地位變成像傭人一樣,討好著家庭成員,又覺得很可憐、可悲。
: 我想和她重建關係,向她伸出友善之手,她又會開始想操縱你的一切,甚至想利用你來達到一些目的,例如改善她和丈夫之間的關係。她這樣做,我就很反感。
: 對於她,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
很能..感同身受。
那種被當成物品一般,我所作的事情不只要滿足她的標準,
達到後,總是還有更多的目標。
我永遠有缺點,我永遠有要改進的地方,
她永遠是對的、更厲害的、更懂得怎麼活著的,
要我能更貼心、更能考慮別人感受、更需要奉獻犧牲自己。
永遠有更成功、更有價值的人事物能拿來比較,
也有更多的財產與物質目標,要我去完成。
她的期望與利用,討愛與勒索,就像永遠沒有停止的一天。
而那每次的傷心、失望與憤怒,痛到甚至想乾脆自殺,
為什麼不能像別人爸媽一樣給予讚美與溫暖,
在外面已經很累了,回家更像被拿鞭子繼續抽打,
只為了要更能滿足她的要求,而我只想要休息一下的願望都不可得。
反正我對她來說終究只是個物品,並不是人,
死了也就像是物品一樣壞了、丟了,再買個就好。
這種情境每天回到家就要面對一次,也就要痛一次。
所以說我懂。
而那份痛苦,也給了我一種動力,
讓我不再停留在原地。
----
你能這樣清楚說了出來,想必已經看了許多書,
明白與她之間的眾多愛恨情愁,以及萬般糾葛,
也為了自己,為了自己與媽媽的關係做了很多事,
也想要脫離這些痛苦。
你最後那句「對於她,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不確定你是真的沒辦法,還是只是想要別人能聽見你的聲音,
了解你的苦衷,所以才po了這文。
若是比較想找到能了解你的人,明白你現在的痛苦,
因你故事而推文的,都是很能體會你所受的苦的。
而若是真的想要解決這問題,不僅僅是需要知識,
也是要碰觸自己在理性之下所藏的、不願碰觸的眾多情感,
而做這件事,是要對自己發願的。
這像是那些心靈工作坊、家族系統排列、溯源在做的事情。
向內認識自己是唯一的路,回家的路,
而走這條路也是有各種不同的方法,
我分享我在讀書會所學的方法,它也只是一種工具,或許能有幫助。
第一個是看書寫四所,四所是指所見、所感、所思、所悟。
四所主要是練習分辨腦袋裡頭的聲音,也就是念頭,
從而看清楚自己的猜測與評斷。
先能停下自己的評斷,也才開始能收到不同的信息、進到不同的世界。
此部份是透過看老師指定的書,私下寫四所給老師。
A.所見
用精簡扼要的方式重新濃縮所看到的內容,並不額外添加自己的判斷,
自己的想法是列在所思那邊。
B.所感
看到書上什麼內容時,寫下自己的感覺。
若沒感覺也是一種感覺,也可以寫下。
若感覺不多,也可以找找別人形容感覺用什麼詞,試著用用看。
C.所思
看到書上的某部份內容,若覺得思路有稍微更清楚點,
或是明白什麼道理時,把它寫下來。
D.所悟
當看到書上的內容時,可能是某些知識、或是別人的想法與故事,
從中領悟到自己也是如此,那些會發生在別人身上的,
也必然在自己身上也有,只是有沒有被自己看到。
書是:
Robert Fisher/為自己出征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29435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1045
張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1040
張德芬/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1042
托勒/一個新世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09839
第二個就是探索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內在脆弱小孩都曾受過傷,
那些創傷只有被自己回想起、被自己看見,
看到自己當時如何成為受害者,也看到加害者也都是受海者,
也才看得到這社會、文化是如何形塑這些習慣、造就這些痛苦,
開始看得懂傷痛對自己的意義,也才能開始起一點療癒的作用,
也才能開始接受真實的自己。
接受,其實是最困難的,也是要發願為自己一點一點做,慢慢往前走。
當自己開始轉變後,對媽媽的怨小了,也不再這麼容易被她影響,
也能開始帶動她改變。
當能看懂她的苦,也能幫她說出她說不出來的傷痛,
她能被理解,也就能開啟療癒之旅。
讓她知道她內在受傷很重的小孩需要被自己看到,
需要自己去仔細呵護。
明白過去她的爸媽也是因資源缺乏的困境、階級制度、唯有讀書高、
重男輕女的文化,因框架把人限縮定型的苦,
而她不自覺地轉嫁小孩而形成輪迴。
明白受困於種種認同、想得而不能得的苦,
物化別人連同自己,
可能透過婚姻找一份歸屬感,甚至透過生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小孩,
正將自我感附著於上,
為了要讓自己更有存在感與意義,
正從外在找自己活著的感覺。
看見自己身上被中國文化所薰陶出的影子,缺少界線感,
而每個人都只能為自己負責,責任沒辦法賴在別人頭上,
也沒辦法越界去幫對方承擔。
文化中也缺少每個人都是獨立完整的信念,
而人是沒有缺的,也不是用價值可以衡量的,
這文化透過與人的比較,一次次把人逼到交易的路上,
讓自己成為物品,也逼著別人成為物品。
----
若能自己先看到自己、看到自己與爸媽、與社會、與文化之間互相影響的關係,
就會明白自己所受的苦,也是別人正在經歷的苦,
在認識自己與溯源的路上,這些都會成為一種力量。
最後最後,看書寫四所這方法可能會有些幫助,但只要參考就好,
因每個人要走的路,是真的都不同。
祝在愛離別苦的道路上,與媽媽一起走出來。
--
: 我有媽媽,但是沒有母愛。
: 從小到大,她的種種行為都會暗示出她對你這個「人」不感興趣,她甚至不認為你是個「人」,她認為你是她的「什麼東西」。對於你喜歡的事情她會刻意表現出不在乎的樣子,例如在學校有高興的事情和她分享,你可以感覺到她並沒有認真聽,並且會馬上把話題轉移到她想要講的事情上。當然悲傷的事情也沒辦法和她分享,因為她缺乏同理心,而且一樣會轉移話題。她要你知道,你重視的事情不重要,我的才重要。她從心靈上霸凌你。
: 從小到大,都是先她,再你。她個性很急躁、沒耐心,當她沒耐心的時候就會發脾氣,這時候就會殃及你。記得才在幼稚園的年紀,有時候犯錯她就會捏我捏到瘀青。「我看到你就討厭」、「生你沒用、廢物」、「沒人會喜歡你」、「你為什麼不去死一死」這是當我還是一個孩子,不順從她之後常聽到她對我說的話。做為她的小孩,為了生存必須要看她的臉色,隨時觀察她多變的情緒。你必須要先滿足她的需求(這也是她生你下來的目的),然後她才會給你一點小甜頭。
: 她很會操控人,強烈的約束你。她常常跟你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她要你每件事都照她的方法去做,因為她的方法比較好,你的比較差。她是對的,你是錯的。她的想法比較好,而你的想法不重要。你做的所有事,即使只是倒個開水,她都有意見。只要你開始做事情她都會在旁邊觀察,然後跳出來糾正你。例如你和人講電話,她會把電視轉小聲然後偷聽你的談話內容,等你結束談話時她會糾正、評價你。同時她也會阻止你向外面的世界探索,告訴你「外面的世界非常危險,你最好聽我的,不准去嘗試」,出於她自身的恐懼,目的是把你緊緊地綁在身邊。
: 不過她是一個還不錯的演員。在外人眼裡她是一個很盡責的媽媽。為了小孩犧牲自己的一切,對小孩噓寒問暖,給予豐富的物質生活blahblahblah,甚至會覺得她是一個對小孩太好,太過溺愛小孩的媽媽。「她的小孩不知感恩,真是不孝。」然而只有和她親近的人才懂得箇中的無奈。
: 小時候總是想討好她,渴望得到她的愛與關注,當然,從來沒有成功過。現在長大了,心中對她充滿著厭惡以及怨恨。家裡的成員都想遠離她,就連爸爸也是能和她減少接觸就減少。看到她現在在家裡地位變成像傭人一樣,討好著家庭成員,又覺得很可憐、可悲。
: 我想和她重建關係,向她伸出友善之手,她又會開始想操縱你的一切,甚至想利用你來達到一些目的,例如改善她和丈夫之間的關係。她這樣做,我就很反感。
: 對於她,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
很能..感同身受。
那種被當成物品一般,我所作的事情不只要滿足她的標準,
達到後,總是還有更多的目標。
我永遠有缺點,我永遠有要改進的地方,
她永遠是對的、更厲害的、更懂得怎麼活著的,
要我能更貼心、更能考慮別人感受、更需要奉獻犧牲自己。
永遠有更成功、更有價值的人事物能拿來比較,
也有更多的財產與物質目標,要我去完成。
她的期望與利用,討愛與勒索,就像永遠沒有停止的一天。
而那每次的傷心、失望與憤怒,痛到甚至想乾脆自殺,
為什麼不能像別人爸媽一樣給予讚美與溫暖,
在外面已經很累了,回家更像被拿鞭子繼續抽打,
只為了要更能滿足她的要求,而我只想要休息一下的願望都不可得。
反正我對她來說終究只是個物品,並不是人,
死了也就像是物品一樣壞了、丟了,再買個就好。
這種情境每天回到家就要面對一次,也就要痛一次。
所以說我懂。
而那份痛苦,也給了我一種動力,
讓我不再停留在原地。
----
你能這樣清楚說了出來,想必已經看了許多書,
明白與她之間的眾多愛恨情愁,以及萬般糾葛,
也為了自己,為了自己與媽媽的關係做了很多事,
也想要脫離這些痛苦。
你最後那句「對於她,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不確定你是真的沒辦法,還是只是想要別人能聽見你的聲音,
了解你的苦衷,所以才po了這文。
若是比較想找到能了解你的人,明白你現在的痛苦,
因你故事而推文的,都是很能體會你所受的苦的。
而若是真的想要解決這問題,不僅僅是需要知識,
也是要碰觸自己在理性之下所藏的、不願碰觸的眾多情感,
而做這件事,是要對自己發願的。
這像是那些心靈工作坊、家族系統排列、溯源在做的事情。
向內認識自己是唯一的路,回家的路,
而走這條路也是有各種不同的方法,
我分享我在讀書會所學的方法,它也只是一種工具,或許能有幫助。
第一個是看書寫四所,四所是指所見、所感、所思、所悟。
四所主要是練習分辨腦袋裡頭的聲音,也就是念頭,
從而看清楚自己的猜測與評斷。
先能停下自己的評斷,也才開始能收到不同的信息、進到不同的世界。
此部份是透過看老師指定的書,私下寫四所給老師。
A.所見
用精簡扼要的方式重新濃縮所看到的內容,並不額外添加自己的判斷,
自己的想法是列在所思那邊。
B.所感
看到書上什麼內容時,寫下自己的感覺。
若沒感覺也是一種感覺,也可以寫下。
若感覺不多,也可以找找別人形容感覺用什麼詞,試著用用看。
C.所思
看到書上的某部份內容,若覺得思路有稍微更清楚點,
或是明白什麼道理時,把它寫下來。
D.所悟
當看到書上的內容時,可能是某些知識、或是別人的想法與故事,
從中領悟到自己也是如此,那些會發生在別人身上的,
也必然在自己身上也有,只是有沒有被自己看到。
書是:
Robert Fisher/為自己出征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29435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1045
張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1040
張德芬/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1042
托勒/一個新世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09839
第二個就是探索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內在脆弱小孩都曾受過傷,
那些創傷只有被自己回想起、被自己看見,
看到自己當時如何成為受害者,也看到加害者也都是受海者,
也才看得到這社會、文化是如何形塑這些習慣、造就這些痛苦,
開始看得懂傷痛對自己的意義,也才能開始起一點療癒的作用,
也才能開始接受真實的自己。
接受,其實是最困難的,也是要發願為自己一點一點做,慢慢往前走。
當自己開始轉變後,對媽媽的怨小了,也不再這麼容易被她影響,
也能開始帶動她改變。
當能看懂她的苦,也能幫她說出她說不出來的傷痛,
她能被理解,也就能開啟療癒之旅。
讓她知道她內在受傷很重的小孩需要被自己看到,
需要自己去仔細呵護。
明白過去她的爸媽也是因資源缺乏的困境、階級制度、唯有讀書高、
重男輕女的文化,因框架把人限縮定型的苦,
而她不自覺地轉嫁小孩而形成輪迴。
明白受困於種種認同、想得而不能得的苦,
物化別人連同自己,
可能透過婚姻找一份歸屬感,甚至透過生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小孩,
正將自我感附著於上,
為了要讓自己更有存在感與意義,
正從外在找自己活著的感覺。
看見自己身上被中國文化所薰陶出的影子,缺少界線感,
而每個人都只能為自己負責,責任沒辦法賴在別人頭上,
也沒辦法越界去幫對方承擔。
文化中也缺少每個人都是獨立完整的信念,
而人是沒有缺的,也不是用價值可以衡量的,
這文化透過與人的比較,一次次把人逼到交易的路上,
讓自己成為物品,也逼著別人成為物品。
----
若能自己先看到自己、看到自己與爸媽、與社會、與文化之間互相影響的關係,
就會明白自己所受的苦,也是別人正在經歷的苦,
在認識自己與溯源的路上,這些都會成為一種力量。
最後最後,看書寫四所這方法可能會有些幫助,但只要參考就好,
因每個人要走的路,是真的都不同。
祝在愛離別苦的道路上,與媽媽一起走出來。
--
Tags:
家務
All Comments

By Caroline
at 2015-05-19T00:23
at 2015-05-19T00:23

By Jake
at 2015-05-23T07:21
at 2015-05-23T07:21

By Catherine
at 2015-05-27T01:35
at 2015-05-27T01:35

By Ina
at 2015-05-29T09:41
at 2015-05-29T09:41
Related Posts
爸爸情緒控管非常有問題

By Brianna
at 2015-05-12T02:19
at 2015-05-12T02:19
沒有愛的母親

By Anthony
at 2015-05-11T15:50
at 2015-05-11T15:50
家裡不是避風港

By Susan
at 2015-05-11T05:27
at 2015-05-11T05:27
什麼時後才能閉上你那可恨的嘴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5-05-10T22:57
at 2015-05-10T22:57
老想把孩子在身邊

By Edith
at 2015-05-10T22:31
at 2015-05-10T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