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囝仔,不是「教訓」囝仔 - 家庭

Jake avatar
By Jake
at 2019-03-31T11:48

Table of Contents



近年發生的重大兒虐事件,多數都是父母不具備專業親職知識與技能:「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產」、保持傳統但錯誤的「不打不成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打,就不會教」觀念。近期兒童權益促進會理事長王薇君接受媒體訪問、媒體標題「教囝仔,不是『教訓』囝仔」(https://goo.gl/kJjPTz
)亦相當說明了錯誤教育方式或體罰,都是兒虐產生的重要根源。各位別覺得體罰距離我們很遙遠、或者自己身旁周遭同溫層已經鮮少在體罰孩子,事實上就整體社會言,體罰、打罵孩子仍然相當普遍的!有時開玩笑講:假若今日舉辦公投「您是否同意,全面立法禁止針對兒少體罰」……很不幸的,這個公投命題應該是「不同意」居多、甚至可能是絕對多數……

這類掌握孩子、把小孩視為自己的延伸或私產之心態,當發展到了極點、或者父母遇到重大挫折時,就可能發生更不幸的悲劇:連孩子的生命存續都要決定、帶著孩子自殺!民間或政府單位,與其浪費時間與資源在母親節、父親節舉辦奴化、呆板、強調權威與順從、「子女屬於父母」的「洗腳活動」、「下跪活動」,不如全面在各階段實施親職教育,才能讓代代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我們獲得高雄毛鈺棻律師授權,將高雄律師會訊的文章「談童年創傷-協助未成年子女遠離父母分離之傷害」全文轉載於此、以饗網友,希望越多人建立正確觀念、不要控制孩子、離異父母皆可維持與孩子的正常會面交往,長期才能降低未來悲劇的發生。





---------以下全文轉載---------
---------若引用,請保留註明相關作者出處資訊---------


高雄律師會訊2019年1~2期第16頁
談童年創傷-協助未成年子女遠離父母分離之傷害
作者:毛鈺棻律師

臺灣彰化地院於108年1月7日辦理家事調解委員講座,邀請何惠玉老師(註1)講述「談童年創傷─協助未成年子女遠離父母分離之傷害」,以下就此課程內容作摘要及心得分享:

一般人總以為嬰幼兒是沒有記憶的,所以不管怎麼對待他們,只要吃飽穿暖,自然就會長大。照顧者之情緒、表現並非重要。然這樣的想法,從人之大腦發展來看,顯非如此。

腦部發展對於幼童影響甚大,在各時期若受到創傷,因腦之發展順序(腦幹→間腦→緣腦→小腦→新皮質,註2)將進而影響幼兒肌肉協調、情緒控管、學習認知,造成社交障礙,甚至可能採取自傷之行為(註3)。舉例來說,2歲前是發展腦幹之時期,若嬰幼兒在這階段承受父母離異之創傷,恐造成其腦幹發展遲緩,影響其肌肉協調,較「粗手粗腳」,容易跌倒、分心或好動;2-22歲是大腦皮質發展時期,而最敏感時期係在2-6歲間,若兒童在此階段受到創傷,將影響其「認知」功能而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之症狀。換言之,童年創傷若嚴重,將影響成年期健康(包括生理及心理),必然衝擊國家生產力,這都是國人須共同承擔的代價(健保費支出、犯罪預防及執行等)。

孩童是需要得到父母之保護才能生存,這種保護,除了滿足孩童生理上之需要,也要與孩童有溫暖之交流(包含愛、支持、鼓勵……等),除此之外,對脆弱之孩童而言,都是生存的威脅(例如責罵、體罰、大聲吼叫、漠視……等)。美國大型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的內科醫師Vincent Felitti與疾管局流行病學家Robert Anda合作,彙整資料後提出10 種「兒童期不良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包括「情感虐待」、「肢體虐待」、「性侵害」、「肢體忽視」、「情感忽視」、「和酗酒者或濫用藥物者同住」、「和憂鬱症患者、心理疾病患者或曾嘗試自殺者同住」、「母親遭受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家中有犯罪情形(家人入獄)」(註4)。其中「父母離異或分居」居然榮登排行榜之一,令人相當訝異。我想這是因為父母離異或分居之過程中,孩子多多少少得經歷父母之衝突,甚至家庭暴力,或少了一方之陪伴和愛,無法與父母有溫暖之依附關係而有了「創傷」。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女平權意識俱增,父母離異比例越來越高,另外兒虐事件層出不窮,這些都是造成未成年人翹家、吸毒、吸菸、精神疾病之根本原因(為了生存所採取「逃避」之行為),其中毒品再犯率高達六成八,目前國家耗費相當大之經費在「打擊犯罪」、治療「疾病」,卻未能從「防止兒童受到創傷」著手,只治標不治本,令人遺憾。希望家事法庭能運用創傷知情的策略來維護未成年人之最佳利益,也希望更多人明白,父母之衝突會深深衝擊孩子之心理,惡性刺激會一再損傷孩子,而孩子的脆弱性自然經不起大人的折磨,他們的腦神經會記得每一個悲慘事件,影씊T他們一生,所以別再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愛他(她),就不要害他(她)」,「若無法做好夫妻,也要努力成為好父母」。





註1:臺灣高衝突關懷協會理事長,紐西蘭Canterbury 大學心理學碩士。

註2:參閱「腦科學為基礎的課程與教學」,網址:https://goo.gl/P2Qo9J ,最後瀏覽日2019.1.10。

註3:參閱林成之(Hayashi Nariyuki),3歲、7歲、10歲決定孩子一生的競爭力,網址:https://goo.gl/CWfUEw ,最後瀏覽日2019.1.10。

註4:參閱Nadine Burke Harris,The Deepest Well: Heal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hood Adversity,https://goo.gl/DHDWtm

--
Tags: 家庭

All Comments

Agnes avatar
By Agnes
at 2019-04-02T00:21

台北慈濟醫院生長講座分享

Ursula avatar
By Ursula
at 2019-03-27T14:15
「我要和天一樣高~一樣高~ 我的未來才能看得到~」 擔心孩子長不高嗎? 擔心隔壁同學太高大,您的小孩看起來像菜蕉阿? 3/30(六)在台北慈濟醫院(新北市新店區建國路289號) 有專業醫師現場為您解惑,Qandamp;A時間有問必答! 最重要的是,這是「免費」講座啊啊啊! 詳細資訊附上海報及報名網址,歡迎報 ...

[心情]在家卻覺得很不安

David avatar
By David
at 2019-03-26T02:24
上次說要搬家後,我媽用自殺勒索我妥協 因為在不同縣市根據她本人表示全家只剩她 我想也有可能 當下那種狀況我哥一定會直接殺到家裡了質問我幹嘛要搬家,很大尾了是不是等等 因為這樣我們錯過了一間便宜又能養寵物的房子 今天下午我帶小孩去睡覺時忘記有沒有上鐵條 但小孩要睡著了就沒出來看 結果就做了惡夢 總之夢的內容就是 ...

我的爸爸不是個男人

Todd Johnson avatar
By Todd Johnson
at 2019-03-24T03:18
我今年碩一 爸媽透過媒婆結婚 現都50幾歲 從小其實就爭吵不斷 看得出一直都有問題 也曾鬧得好幾次離家或提及離婚 站在不管是男人或是孩子的立場 都會覺得完全是我爸的問題 現在可能因為孩子都大了 最近一次回家提到真的要離了 很替我媽高興 可以不用再消耗在這裡 享受自己的人生 但現在最令我不爽的點是 我爸竟 ...

[問卷]國小學童家長的桌遊教育性觀點調查

Jessica avatar
By Jessica
at 2019-03-23T15:49
各位版友好,這是一份學術問卷,是為了調查「國小學童家長對桌遊的教育性觀點」,為 碩士論文之研究工具。 調查對象: 家中有國小孩童,且為主要照顧者尤佳。 問卷用途: 這份問卷為研究學術所使用,並不會洩漏您的個資,請安心填答。只需在問卷中留下手機 號碼以及信箱,方便抽獎使用,獎品有陶板屋餐卷、電影票、桌遊等唷 ...

2019精神樂活影展 「家庭的模樣」

Elizabeth avatar
By Elizabeth
at 2019-03-18T17:32
2019精神樂活影展 「家庭的模樣」 誕生在世上的我們,總有個家庭。在家庭成長,也許再和另一半共組一個新的家庭。而您 心目中的家庭是什麼模樣。是現在歸屬的家庭、是憧憬未來組成的家庭,或是家庭成了避 之唯恐不及的壓力源。 2019精神樂活影展精選的四部電影中,來自四個家庭的故事,由專業心理師為電影賞析, 分 ...